金石篆刻:“象牙塔”的市场生存路

来源:天津网

    20150910061931838142.jpg



    一直以来,作为杂项的金石篆刻艺术并不为人们所广泛熟知,甚至被标榜为“绝对的冷门”。 在艺术品市场调整之际,文人收藏之风席卷而来,特色专场、特色拍品似乎受到了藏家的拥戴。而且根据这几年各大拍卖公司的“不放弃”原则,冷门,或许在某种层面饱含生机,或许还能开辟新的生面。


  专业门槛可逾越?


  比起“大观之夜”两件亿元拍品的横空出世以及其他专场的完美落幕,5月17日,中国嘉德推出的“清宁—金石篆刻艺术”特色专场,总成交额仅1389.085万元。其中,成交价名列前茅的包括丁敬刻青田石印章(253万元成交)、陈豫钟刻青田石印章(126.5万元成交)、陈鸿寿刻青田石印章(成交价109.25万元)。


  虽然成交额并不突出,却还是受到了一定关注。自从2011年开始,中国嘉德每年都会推出这一专场。而北京匡时、北京保利、西泠印社、上海朵云轩、福建东南也都致力于金石篆刻艺术的价值再创造,形成了京津、沪杭、福建三大南北区域。


  “几大拍卖行各有各的特色,比如福建东南最早主打寿山石雕,而其中的一个表现形式就是印章、印纽,所以我们就在原有的基础优势上做了一个延伸,以带动相关文化,藏家接受起来也相对容易。”福建东南拍卖品牌总监李玉山在接受《新领军者》采访时谈道。


  就在中国嘉德举办完这一专场之后,福建东南于5月23日也举办了“印象万千——金石篆刻”专场,紧随其后的6月7日,北京保利也设计了一场“与古为徒——刘氏《有容堂》旧藏吴昌硕自用印及名家篆刻”专场。很多人会产生疑问,两三千万元成交额专场的举办到底意义何在?因为绝大多数人给篆刻艺术下的结论是无法理解,太深奥……篆刻市场陷入了低迷的僵局。


  “篆刻犹如一个‘象牙塔’般的市场,它非常高端,不会成为大众趋之若鹜的门类。如果没有特殊原因,它也永远无法像字画、瓷器那样成为收藏主流。”金石篆刻专家刘少白表示,金石篆刻艺术不像书画内容宽泛、装饰性强、可供欣赏、容易形成共鸣,它的受众群体的专业性很强,鉴赏门槛就将很多人拒之门外,此外,由于它体量小,同样可供把玩的东西,藏家更倾向于购买纯艺术观赏性强的瓷器等物件。


  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当下的艺术品收藏领域,很多业内人士将金石篆刻标榜为“绝对的冷门”。但是,冷门,也许饱含生机。


  “从市场基础来看,随着中国收藏群体文化艺术修养的提高,对篆刻产生浓厚的兴趣也不是没有可能。收藏字画也好,书法也罢,作为一个收藏家,如果没有自己的鉴藏章或者鉴赏印就是有缺失的。”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李玉山认为,只要将藏家的真实需求以及篆刻艺术的价值真正释放出来,其门槛并非不可逾越的鸿沟。



  核心在其美学价值


  元代,随着文人画的进一步推进,诗、书、画、印四者形影不离,成为不可分割的部分。而篆刻,在印的使用过程中也发展成了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它结合了书法、章法和刀法,可谓“方寸之间,气象万千”。


  “印一直居于诗书画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它都被市场忽略了,类似书画的一个点缀。”李玉山表示,印是集诗书画三者精华的产物,同样需要画面结构布局与章法,它应该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中国南京金陵印社社员、篆刻家潘方尔表示,金石篆刻艺术属于方寸之间的东西,但其难度大,而高手集书法、镌刻于一身,比其他门类更加复杂。刘少白则坦言,金石篆刻艺术具备文物价值、史料研究价值以及审美价值。历朝历代的人都不乏对印章的赏玩与研究,尤其明清文人篆刻的兴起以及民国篆刻艺术的百花齐放,当代更是文人篆刻历史上最兴盛的时期。


  目前,材质、历史人文价值以及篆刻艺术本身共同构成了金石篆刻价值的不可或缺要素。首先:在李玉山看来,玉印、寿山石印、青田石印等印材有时占其价值的很大比重。其次:历史人文价值中的历史名人用印、自用印等,价值很高,“齐白石、吴昌硕的社会地位整个艺术市场人所共知,他们刻的印章价值肯定高;再比如民国时期傅抱石刻给毛泽东的印章,代表历史的一个见证,价值也高。”再者:篆刻艺术本身,从市场表现看,闲章比姓名印更受藏家欢迎,如果是吉语印,市场的接受度会更高。“玩篆刻的都是专业藏家或者本身就是篆刻家,最终还是要回到篆刻艺术本身的美学价值上。”


  在刘少白看来,有一部分藏家收藏金石篆刻作品是以印材为主,然而由于篆刻家性格的迥异以及生活经历的不同,造成了古代印章有人重材,也有人重艺的多元现象。而近代人多玩的是印面,收藏时就不必太在意印材,而应关注其出处、典籍和艺术性。


  名家篆刻引追捧


  纵观篆刻史的高峰,尤其明清流派印是真正形成文人篆刻艺术的辉煌时期,彼时,文人的修养与艺术素养达到了很高造诣,所以现代人对其鉴赏存在一定的难度,而且,印章的实用功能逐渐被弱化,很长一段时间,它不被艺术品市场所重视。


  在李玉山看来,经过改革开放和艺术市场的发展,现在这一艺术门类多为研究型、学者型藏家,已经有了重新认识金石篆刻市场的基础。


  2012年以来,篆刻艺术作品的市场行情就在稳步上涨,而且随着收藏者品位的不断提高,具有文人气息的藏品颇受关注。比如中国嘉德2012年春拍,钱松刻寿山石“薄意山水方章”成交价达到了356.5万元,这无疑创下了近年来金石篆刻拍卖的最高价;2013年,翦淞阁重推的吴昌硕“来修斋”也是一枚田黄印章,创下了1380万元的成交纪录。


  业内人士表示,秦皇汉武的玺印自不必说,明清两代直至民国时期,金石篆刻家辈出,各领风骚,其佳作无疑也成为拍场的抢手货。齐白石、吴昌硕本身在书画领域的知名度就很高,他们的篆刻作品也是其艺术成就的高峰,创出高价并不稀奇。另外西泠八家:丁敬、蒋仁、黄易、奚冈、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他们的作品市场认可度也非常高,尤其钱松在印学史上的学术地位更有开宗立派之说,就连吴昌硕也深受其影响。再比如邓石如,他一生精研书法篆刻,不过其作品鲜少在市场露面,流传后世的保有量也不多,一经出现,必引追捧,还有吴让之,其主要艺术成就在于金石篆刻。总之,在印学史上学术地位高的篆刻名家,其作品行情都在拉升。

  


    健康发展中逆势上涨


  “目前,金石篆刻市场不会飞快地打造市场的顶峰,仍旧处于小步慢走,理性发展的过程。”李玉山表示,艺术品市场的整体环境决定了金石篆刻艺术未来的出路。如果大环境不佳,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无疑,最近一段时间,艺术品市场处在结构性的调整中,各个门类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书画、田黄,甚至唐卡都可能创出天价。但李玉山提醒说,不是所有的门类都会“鸡犬升天”,要看是否有专业藏家主导市场。举个例子,有些过去被盲目炒作的品种现在都惨不忍睹,比如过去礼品市场曾受到市场的主导,但现在受到的冲击无疑是最大的。此外,一些普品、行货,没有学术价值和审美价值的作品也未能幸免。所以这几年金石篆刻市场虽然在文人收藏之风的带动下实现逆势上涨,但还是希望它能健康有序地发展下去,而不是盲目向前。


  相对其他艺术品,由于金石篆刻留有历代的印谱,有人认为其真伪更容易区辨。对此,刘少白认为,一些传承有序的历代印谱传下来的经典确实是这样,但金石篆刻的真伪辨别不像书画鉴别具备完整的体系和研究人群,非常专业化。


  李玉山也表示,现在的信息资讯太过庞杂,临摹原作的机会数不胜数,所以,面对金石篆刻的鉴定问题,对藏家来说可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仍需谨慎。



    (文章来源于天津网,本文内容及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与本站无关。)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