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来随笔道田黄

2015-05-04 13:30:27来源:绿绮
  论述田黄的文章,自古以来已经很多了。但大部分有些缥缈,需要一定的经验和悟心。
  许多问题,盘踞在人们的心里:天下美石众多,为什么偏偏就是田黄石被尊为“石帝”?艾绿丹砂,皆有其美,为什么是以田黄最受到皇家的钟爱?都说田黄有“六德”,这“六德”又暗含了什么样的文人情节?田黄石的收藏属于小众,真的会有价值吗?
  闲来随笔,浅显地探索一番这些问题的答案,无疑是充满乐趣的。
  众所周知,田黄石被称为“石帝”。满清一代,几乎所有的田黄艺术品都流向了宫廷,民间的田黄珍品少得可怜。
 
  
  清朝衰微之后,江苏人陈伯亮才在尚古斋中,见到皇室的田黄绝品:“大如皇帝之玺,上镌‘怡亲王宝’四字,狮钮,极诙奇,高四寸半,围径尺四寸半……石质滑腻如脂、拊不留手……”此外,还有一方“色尤浓艳,蒸栗不足以譬其什一。钮作老凤引雏形……”的“和硕亲王鉴赏书画印记”的田黄印章。
  从“世袭罔替”的铁帽子怡亲王,到生而尊贵的和硕亲王,都以使用田黄印章为尚,依稀可见当年满清皇室对于田黄的热切。
  众所周知,农耕文化感就了中国人特有的土地迷恋。皇室对于田黄的占有,与其说是对美石的偏好,毋宁说是一种宣告——率土之滨,莫非王土。田黄石色黄,是“土德”,而又出于“田”,这就使得其搭载的含义大为丰富——占有田黄石,就是一种占据耕地、占据生民命脉的象征。
  这是一种很值得玩味的心理:在中国人的传统思维中,能够夺得类似田黄这样充满代表性物品,本身就是一种权威的体现。
  康熙年间,三藩之一的耿精忠不惜动用数万民夫,开掘田黄石,“取之献京师权要”。当时对田黄石的采掘,甚至到了“田已尽,山为空”的地步。
  这说明用田黄石来贿赂朝中大员,不但是可行的,并且明显还是行而有效的。田尽山空,正是因为所出所产,供不应求——可见当时即便在皇室以外,官员集团对于田黄石一样如痴如狂。
  晚清时,即便国运飘摇之极,淮军中酷好风雅的子弟,仍然频频“席平乱之赀”而“搜罗田黄甚富”。
  田黄石中的妙逸上品,无论是天生的贵胄还是新晋的名流,甚至不分盛世还是战乱,都是显贵高官们非要得之而后快的。
 
  
  文人就不一样了,他们对田黄石的钟爱则是源于价值观——即田黄所含的“六德”。六德说的是“细、结、温、润、凝、腻”,人们在看到这样的衡量标准时,难免想到女性的种种特征。清时的藏家描写美妙的田黄石珍品时这样说:“(其)肌理细腻,置之玻璃罩内,若甘皇后之坐鲛绡帐中也”。
  在坚硬的石料上寻求如同美人匀腻柔润一样的品质,真是让人有些糊涂了。
  其实,这里蕴含了士人的一种传统文化——所谓贵柔。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他认为,在刚强中蕴含柔润的品质,是一种圣人领会“道”的表现。
  能屈能伸,当柔则柔,但临危遇难,风骨不改,正是文人们一贯追求的处事、立身的准则。也是千年以来身处复杂而严密的社会结构下,一个人能够如鱼得水的不二法门。
  石材在坚硬之余,却还能具备“柔润”的质地,几乎就是老子所称道的榜样。凝腻如水者,更被推为上上之材——或许这也就是田黄冻较之普通田黄更有价值的深层原因。
 
  
  佳石毕竟稀有,六德更难兼顾。人们虽然崇尚这样的审美意趣,但“六德”却不常能够在某种美石上同时见到。
  田黄仿佛是文人们一时的心有所感,却苦苦思索无法找到的贴切词句。猛然见之,犹如发现尽道心声的好句,于是顿时心花怒放。
  不论清贫学子还是书香仕宦,都将田黄石视为一位“兼美”的“可卿”。即便大部分的田黄石,都不免有“筋”、“格”,也不过是“抓破美人脸”,不妨其为至宝神品的事实。
  高兆曾在《观石录》里描绘了这样一幅文人们共赏佳石的场景:名流学士为了几方妙品,聚在一起研究。陈列用的桌案和盛放用的囊袋,都要用最好的。有了一方好印,一起欣赏,昼夜谈论,压根就不知疲倦。
 
  
  然则这些固有的内涵,还不足以令今人一起为之疯狂。让田黄在今天备受瞩目的关键,还在于“物以稀为贵”。
  田黄石是“无根而璞,无脉可循”的美石,它从山体滑落之后,埋于寿山溪流经上中下三坂的田土、溪流中。经过千万年溪水与沃土的浸染,二次改变其性状,得以脱胎换骨。
  在地质研究上,田黄石被划分在“地开石”之属。可任何一种地开石却都难有它的美感,更不用提拥有一样“六德并蓄”的优势。
  这样珍惜的资源,却在急速枯竭。
 
  
  明朝时“乡人取做碌碡等器”,也就拿来做大型农具用;到晚明时,还能“担谷入城者,以黄石压一边”;至清朝初年,就到几乎“断掘殆尽”;清朝末年,已是“一两(田黄)换银四十余两”;民国时期“重不过一两四钱,竟以二百五十元取之”;到了1999年时,甚至连形似田黄的昌化黄石,也“以7万元被人从当地农民家中买走”。
  近几年,关于田黄石的出产,我们只能这样说:“尚有两亩左右的地方也许还有,但不允许采掘,要保护起来”。
  也就是说,现存每一个的田黄石艺术品,在今后都将是“孤品”。
 
  
  这种无法量产、再无后续的特点,类似于欧洲的绘画艺术品。人们很快就会像对待那些世界名画一样,将之视为一种可居奇货,而加入争抢的行列中去。
  正如已故的澳大利亚艺术史学家罗伯特·休斯所说“在二十世纪之前,人们没有想过把收藏艺术品也作为一种投资方式。人们曾经购买艺术品,只是因为喜欢,为了彰显身份。”
  而现在,绘画已经成为了一个热门的投资生意。梵高在绘制向日葵时,自认“值五百法郎”,可1987年《向日葵》拍卖时,其价格已达3990万美金。尽管如此,这幅画作的价格在今天的全球艺术品投资浪潮下看来,竟然算得上一桩价廉物美的买卖。
 
  
  2015年的今天,中国正在经历一场复兴。在整个世界认可这个国家的强大与文化之后,将会有更多人把眼光转移到中国艺术品的投资上来——不仅仅是本国人,也可能是全球范围的收藏者甚或投资家。
  田黄石艺术品的前景,是可以预见的,其轨迹必然会与欧洲的绘画艺术品相同。权势彰显、文人爱好的时代都将过去。高度的稀缺性会引发新一轮投资资本的涌入,毫无疑问将在今后的田黄市场上掀起阵阵怒涛。
  田黄石,就像一股逆流而上的旋风。从最不起眼的田边地头,冲上云霄。而持有田黄石工艺品就像持有《向日葵》一样——今天也许只值一部豪车,明天就变成了一架飞机。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