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山房”,坐落在福州乌山北麓,这里向来为福州的文士名流所偏爱,从唐代起,许多数一数二的家族,在此以诗书继世、耕读传家。
后来几经荣衰与变迁,到清光绪年间,该宅转为严家所有。邓拓的父亲邓鸿予原来随父母在南后街居住,入赘严家后,便从南后街迁到第一山房,于此安身立命,建家立业。
1912年2月26日,邓拓在这里出生;二十年代末他从这里走出,在此后成长为一位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杰出的政治家文人,以及颇有声名的书画收藏家。
如今在“第一山房”的一块石头上,镌刻着邓拓的诗:
当年风雨读书声,血火文章意不平。
生欲济人应碌碌,心为革命自明明。
艰辛化作他山石,赴蹈从知壮士情。
岁月有穷愿无尽,四时检点听鸡鸣。
这首诗激昂壮阔的述志诗写于1963年,这时离他走到生命尽头,还有三年。
就在三年后,1966年,这个国家命运,也是邓拓个人命运发生转折的重要年份,他吞下大量安眠药,以死证清白,成为“四人帮”刀血屠戮下,牺牲的第一人。
邓拓 《人民日报》时期手稿十数种,以及他人集攒邓拓数据一批
在波澜壮阔的历史烟云里,邓拓的名字一再被提及是有理由的。
比起文人身份,他首先是个刚直坚定的共产党员,他是最早宣传毛泽东思想的政治理论家,无论抗战期间,还是建国后在《人民日报》十年的报人生涯,他都将极大的报国、报党热情赋予笔端,尽到了一个“革命的书生所应尽到的历史责任”。
邓拓 题诗并批校自藏本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版《毛泽东选集》
而自离开《人民日报》之后,邓拓的人生走到了另一个境界。
一方面,他倾心于收藏书画,尤其欣赏苏东坡和郑板桥。他收藏鉴定苏轼的真迹《潇湘竹石图》,使得“早已失传的苏画,因为他而重现天下”。
他也在郑板桥的书画上,寻找着心灵的回声,感到了心境的相契,向往着他宁折不弯的精神与人格。
邓拓 行书 挂轴 水墨纸本
注:此录邓拓诗《访郑板桥故居》:歌吹扬州惹怪名,兰香竹影伴书声。一枝画笔春秋笔,十首道情天地情。脱却乌纱真面目,泼干水墨是生平。板桥不见虹桥在,无数青山分外明。
邓拓本人也书画兼工,其书遒劲有力、变化迭出,又兼儒雅蕴藉、风流潇洒,充满文人风骨。
风竹 立轴 设色纸本
题识:翦老雅属,邓拓。
钤印:邓拓印
他亦擅墨韵,笔下梅竹居多。他画的竹子,挺拔卓劲,清雅俊逸,枝干斜覆,竹叶下垂,正应其诗:“最是虚心留劲节,久经风雨不知寒。”白梅则枝干虬曲,盈盈点点,傲骨凛然,如凝冰雪。
白梅 立轴 水墨纸本
款识:抽毫山阁晓吟时,得意新添带雪枝。白鹤横江春梦醒,暗惟有香明月知。邓拓摹古。
钤印:邓拓(白)、卜无忌(朱)
一唱雄鸡天下白 立轴 设色纸本
钤印:邓拓私印(白)、马南村人(朱)
款识:季农老雅属,邓拓。
而另一方面,他仍然是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他与吴晗、廖沫沙在杂志上开办《三家村札记》,用笔发出自己真实的声音。在文章里,他敏锐而深刻的思想,尖锐而坦率的态度,在当时激起了很大的反响,却也为他招致了噩运。
后来人们说:“今天,我们难以想象,在六十年代初的几年时间里没有邓拓的声音,没有邓拓的身影。假如那样,历史该会是一个无法补救的缺憾。”
书法 立轴 水墨纸本
钤印:邓拓戏书
款识:壬寅(1962年)冬日,戏改邵康节诗一绝以谢中国书店诸同志之辛勤劳动。邓拓。
其实现在想来,他确实可以逃开,可以沉浸于书画的世界,可以在自己向往的艺术国度里悠游半生。这样在1966年,他或许也可以因此逃过一劫。
但是他没有。他忘却不了现实,他无法闭上眼睛、关住耳朵,对严峻的社会现实视而不见。对他而言,他只有这一个选择,就是“发出自己的声音”,纵身殁亦无悔。
草书条幅 立轴 水墨纸本
款识:允前同志雅属。一九六二年,邓拓。
钤印:邓拓印
李辉在《文章满纸书生累》中,是这么概括邓拓的一生的:
“人们有充分理由将他看做一个才华横溢的文人——他自己时常的说法是‘书生’。
“他擅长书画,对历史文物研究有精神造诣;他喜爱诗词,兴之所至,情之所系,时有绝唱;他独创“燕山夜话”杂文文体,厚积薄发,言简意赅,一时间风行全国,洛阳纸贵。
行书杂记 镜心 水墨纸本
“有时,他显得飘逸,在与文人墨客的唱和中俨然其中一份子;有时,他又显得凝重,在文思泉涌中,履行着一个文人忧国忧民的天职。”
在那样一个黑暗、残酷的年月里,幸好,有他。
注:文中资料来自网络,
雅昌艺术网
李辉《文章满纸书生累》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今日荐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