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回归艺术收藏本源

2015-09-05 16-00-43来源:金琪善
  对于印章收藏,重“石”,重“工”的讨论不绝于耳。总体来说,印章石的材质珍稀性、金石篆刻的艺术性及印章的整体外观雕刻的艺术性是决定印章收藏价值的重要标准。
  说到印章收藏,有人以石为主,有人以印为主。不过眼下多数藏家还是被印章石材那斑斓的色彩和沁人心脾的质感所痴迷。以印石之都的福州为例,若说最初世人因篆刻艺术而知晓寿山石,继而促进了寿山石雕刻,那么现在称世人因迷恋寿山石才得以认知雕刻艺术和篆刻艺术也毫不为过。
 
 
 重石弃材
  自明末文彭何震以来,篆刻艺术大放异彩,得益于青田、寿山等适宜篆刻的石材被大量应用。但随着印章逐渐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篆刻艺术变得曲高和寡,日渐式微。时至今日,寿山石印章已较少人用来篆刻,更多是把玩与欣赏。寿山石石材也从过去篆刻艺术的附属,摇身一变成为藏家最关心的部分,将篆刻本身抛之脑后。
 
 
  对此,记者就曾多次见到藏家怀揣几方印章前来询问专家,掏出便问:“请帮忙看看这是不是某某材质?这块石头到底花多少钱的雕工合适呢?”这里面的潜台词是:要因石头的价值(而不是石头的特点)来决定花多少的工价,并且要定得准确。如果为了一块质地较次的印石而请名家来雕刻和篆刻,那简直是“吃亏在眼前”了。所以,你时常可以看到收藏一方方光秃秃、没有篆刻的印章者自得其乐。与其说这是收藏印章,不如说是捂着石头等升值,偏离了收藏印章的精髓。
  总体来说,印章石的材质珍稀性、金石篆刻的艺术性及印章的整体外观雕刻的艺术性是决定印章收藏价值的重要标准。所以,收藏一枚印章应从石材、雕刻艺术与篆刻艺术这三个方面去综合考量。
 
 
从“五个面”到“六个面”的升华
  不容置疑的是,在印章石料中像寿山石和青田石等最常见的石种,它们本身已具备较大的收藏价值。如印章经典石材寿山田黄,目前价格高昂且呈现上涨态势,一些不少资源稀缺品种甚至出现了“雕刻反而更不值钱”的情况。毕竟好石材有限,如雕工不好,雕刻不仅浪费材料,且无法修改,因而素章有时反而更加抢手,一些雕工普通的印章甚至会被抹掉薄意或被切掉钮头。
  不过,寿山石的特殊性在于,其材质本身具有天然的美的价值。而印章雕刻的意义,是用他们的慧眼发现美,并通过最恰当的形式把这种美充分地挖掘、表现出来。在寿山石评论家何光锐看来,一个成熟的雕刻家应该时常反省的两个问题:你是否真正发现了石头的美,你的工作是提示还是妨碍了美的呈现?你什么时候能够通过雕刻像老岭、峨嵋这样的“平民”石料而收到同样不菲的报酬?
 
 
  从单一印材的收藏到重视印身雕刻,再到对刻面的认知,这个进步是印章收藏中从量变到质变的升华,颇具深意。
  我们注意到,随着印章市场近年来慢慢地受到人们的关注,在肯定了印材对印章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后,一种“粗石高价”的现象开始产生。部分藏家由于鉴赏水平的提高,对印章的认识也从注重印材上升到雕刻艺术和篆刻艺术。
 
 
  “这是收藏印章从‘五个面’增加到‘六个面’的一种转变。”在书法篆刻家欧健汶看来,从单一印材的收藏到重视印身雕刻,再到对刻面的认知,这个进步是印章收藏中从量变到质变的升华,颇具深意。
  “篆刻师更多关注的是印章中的第六个面。”在拍卖市场中中,赵之谦等海派知名篆刻家的代表作颇受追捧,且大部分以高价成交,而此类印章石质一般。这也就是“粗石高价”的解读。
 
 
  的确,刻面精彩,再则闲章妙句,如为名士递藏则更显珍贵。那些名流千古的作品,有的大刀淋漓,大气磅礴;有的章法奇特,奇正相生;有的婀娜多姿,显现秀丽雅致,或浑穆古朴,或苍劲庄重,总之,它们的共同的特点就是刻面上的万千气象。“大凡这些藏品非常难得,后市也必然有很好的前景。同时,以刻面带出的市场还会引得出新的收藏品种,如印谱的收藏也会在逐步成熟的市场中得到关注。”
 
 
雕刻与篆刻相融合
  不过我们也注意到一个怪现象,那就是篆刻家所用之石,往往粗粝顽劣,不堪把玩,而佳石美材多为“有力者”所得,视同珍宝,巧施雕镂,却不肯用之于篆刻这一难题。
  “雕刻艺术与篆刻艺术有着明显的区别,雕刻家对于印章的石材有着个人的偏爱,对石头的色彩纹理格外重视,且雕刻家雕刻的石种较固定,善雕寿山石者很少去雕刻玉石。而篆刻家对石头的要求则不同,不刻意追求石头的‘卖相’。如能将雕刻艺术与篆刻艺术两者结合,那对印章来说是一件幸事。”欧键汶说道。
  
 
  好在,这种令人困惑的现象,已经开始有艺术家注意到并试图合作而改变。如由寿山石雕刻家王一帆与书法篆刻家谢钦铭合作的《王谢集》就是其中的代表。一人雕刻薄意,一人篆刻印底,让两种古老的艺术,实现了真正的碰撞与交融。
  当然,雕刻与篆刻的融合,首先需要“人”的契合,也就是创作者之间相互的理解尊重,以及情怀、境界的接近。一方面要求雕刻家提高修养,向文人看齐。另一方面,篆刻家必须了解材质,注重印章的整体审美。
 
 
  “具体到作品,雕刻与篆刻的融合,体现为题材立意的相互映发、浑然一体。”寿山石评论家何光锐告诉记者,创作的难度因为印语的融入、印面章法的安排而变得更为复杂,如何让各种元素结合得蕴藉自然,而避免“命题作文”式的穿凿拼凑,对艺术家的才思提出了挑战。于是,艺术家们通常的做法是回到材料本身,从石头天然的色彩纹理出发,产生薄意创作的灵感,而篆刻的印语则由薄意的题材延伸开来,二者若离若即,不期而遇,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总之,无论是雕刻艺术还是篆刻艺术,挖通挡在他们之间的那道墙,对于印章的未来未尝不是一个崭新的机缘。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