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就是一个人的logo

2015-05-01 13:54:39来源:李玉山

 

 

  西方的美学思想有移情之说,认为“移情”产生的心理投射和共鸣具有审美的象征作用。东方的美学思想则把艺术和收藏视作“寄情”,有寄托情怀之意。

 

 

  单从释义上看,西方的表述很难激发人们审美上的热情,而东方的表述就诗意得多。想想看,文人墨客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兴之所至,一道笔触即有千山万壑,心之所安,一方顽石也可寄寓情思,得是多么有意蕴的场景。

 

 

  连西方的收藏家、大古董商安思远都说:“如果无意与作品朝夕相对,就千万不要收藏它。”

 

 

  这句话其实很多人都说过,只不过去年安思远离世,他身后的收藏一下火了,连带着这位传奇古董商的生平也跟着火了起来,舆论跟风造神并解构之后,这句话也就成了他的语录。

 

 

  不过于大多数人而言,寄情远比移情困难的多,几十年如一日的痴心不改,这份坚持远非想像的那般诗意。安思远一直说收藏可以“不用退休”,可背后少不了为经营奔波劳碌,不然他出的书怎不及他的生意经出名呢。

 

 

  而像王世襄这样大家都熟知的前辈高人,所谈尽皆风雅之事,所用尽皆风雅之物,穷其一生玩得专心致志,却在研物立学之余,不停地为己争命、为艺正名,也未见得就是风雅的活法。

 

  

  或者说,这“风雅”原本就跟无所事事的纨绔生活扯不上半点关系,一事一物,一旦倾注了自己的情感,又怎可能会那般轻松?

 

 

  所以,有人因寄情而成就艺术的作品,也有人因寄情而成就艺术的人生,却从未见有人在没有情感的地方收获成就。

 

 

  因为需要不间断的情感投入,可能艺术的人生要比艺术的作品更为不易。艺术的作品是一个结果,而艺术的人生是一个过程。

 

 

  作品可以精雕细琢,不满意可以返工重来;而人生却要接纳生活中所有的美好和不美好,这就需要一颗坚强的心来支撑他的情感。

 

 

  艺术家最容易成就一段艺术的人生,不管是徐青藤、八大山人,还是张大千、齐白石,他们或许悲苦,或许寂寥,又或早早的赢得生前身后名,他们的成就让人赞叹不已,经历却也让人唏嘘不已,精彩程度一点不输给他们留下的墨宝。

 

 

  收藏家的名声大多不显,很有些深藏功与名的意味。能在收藏上称“家”,想必在各自领域都有属于自己的骄傲,是可称为“人杰”的人物。他们的经历也必定是跌宕起伏,甚至是惊心动魄的。

 

 

  收藏于他们而言,就像书画中的留白,虽不是生活中的主体,却是最富韵味的地方,他的思维、他的向往、他的品位、他的格调,在伴随他左右的收藏上都可展露一二。

 

 

  艺术,是艺术家的标签;收藏,是收藏家的logo;艺术与收藏,更趋近于哲学,是一个有情怀的人在生活的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美学烙印。看懂了东西,也就读懂了人。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