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威——用生命点亮艺术的寿山石界赤子

2015-07-03 14:26:31来源:福建东南拍卖
郭威——用生命点亮艺术的寿山石界赤子
 
 
  郭威:福州人,福建省民间艺术家,福建省十大杰出青年雕刻家,福建省高级工艺美术师。进修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擅长寿山石薄意、高浮雕及圆雕等创作。他师从郭卓怀(白羽),并得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郭懋介、王祖光、林发述以及中国著名画家檀东铿、林跃平等多位大师的悉心指导。他所创作品多次参加省、市及国家展览和评奖,并屡屡获奖。其中作品《路路连科》《皆大欢喜》《自然之美》《海的女神》荣获中国工艺美术“中艺杯”金奖,《酒泉同乐》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奖金奖,作品《人与自然》在“2008中国收藏家喜爱的工艺美术大师和精英”评选活动中荣获金奖,国家、省、市电视台曾多次有他的专题报道。现为中国宝玉石协会会员,福建省寿山石文化艺术研究会会员,福建省寿山石专业委员会委员,福建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福建省民间艺术家联谊会会员。
 
 
  清华园苦修数载,终成大器
 
  “石出寿山,艺出鼓山”的后屿水土赋予了郭威艺术家的灵气,耳濡目染寿山石雕的他更是从小就对寿山石雕刻艺术心驰神往。幼年的他就喜欢看《三国演义》《水浒传》等连环画,经常拿纸片临摹里面的人物。长大后,郭威放弃父亲安排的一切,毅然决然地献身于寿山石雕刻艺术。郭威深知,艺术是有生命的,艺术的成熟必须要博采各家之长。郭威并不满足于仅仅沿袭传统雕刻技法,,为了提高自己的雕刻技艺,他开始更多地接触国画。1998年,他进入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进行国画研修。
 
  三年的学习生涯很快过去了,此时,年轻的郭威已经小有成就。随着画技的提升和经验的积累,他的作品也受到更多人赏识,但此时的郭威却总是感觉自己的作品缺少灵气,无法拥有自己的思想和创作灵魂。于是在2001年,郭威决定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满怀信心的郭威,步入了北上的求学生涯。到了精英荟萃的清华园,浓烈的艺术氛围让郭威深受触动,大师们精湛的技艺让郭威大开眼界,他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从小没吃过苦的他,为了自己心中的梦想,决心要自己克服漫漫求学路上的辛酸与艰苦。
 
 
  郭威和两位同学在校外租了间十平米不到的房子。每天都要五点半起床,挤两个小时的公交车到学校上课。回忆起那段时光,郭威还是记忆犹新。他说:“那时我们没有床,是打地铺睡觉。没有桌子,晚上就趴在地上画。”他放弃家里的经济支持,独立完成了在清华的学业。那时,他白天去学校上课,晚上就在家画画。到了周末,他就和同学结伴去潘家园卖画,以此支持自己的学业。
  很多人都不理解,因为家里的条件完全可以让他在北京过得很轻松,可是谁又能真正理解他内心的向往呢?在郭威看来,这一切都是在自我磨练,他希望自己能百炼成钢。他说:“只有依靠自己的坚持和奋斗去忍耐、磨练,才能撑起一片天,才是对家庭和事业负责。”
 
  在寿山石雕刻上,郭威从小就受到姨公郭懋介和叔叔郭卓怀的熏陶,一脉相承。此后,郭威又得到著名画家檀东铿、林跃平等多位名师的悉心指导。不论是檀东铿老师的工笔画,还是林跃平老师的国画,或是范曾老师的写意,郭威都非常深入地研究和学习过。“这让我明白,一个人要创造出伟大的作品,善于学习他人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学成归来的郭威,拜郭卓怀为师,更系统地学习传统的技法和刀工,同时把自己在清华所学的国画艺术的精髓创造性地运用到寿山石雕刻中,开始了他生命中寿山石创作的一个巅峰。
 
用生命来雕刻艺术
 
  艺术的生命,对于雕刻家来说是一个人一生所走完的路,是一个人用一辈子所完成的作业。勇敢的人改变命运,懦弱的人屈从于命运。在郭威看来,只要有对理想执着的信念、对失败百折不挠的勇气,以及对辛劳坚韧持久的忍耐,命运就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郭威说:“既然做了选择,就要沿着自己选的路勇往直前。”
 
  郭威作品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其雕工的精细、巧色的运用,更在于他用自己的心血向石头输入生命,让原本没有生命的石头有了神韵,有了强烈的空间感和生命力,赋予寿山石雕刻艺术品以深刻内涵,使其承载一个艺术的灵魂,让人回味,给人以强烈视觉和精神震撼。
 
 
  “传统风格和院派风格是否相矛盾呢?”我好奇地问郭威。
 
  “传统创作追求的是意境和对人物的认识,深藏不露。而院派作品注重寓意,锋芒毕露。但二者都需要基于对国画的理解,对文化、历史的沉淀和积累。”郭威这样解释。薄意需要粗犷的线条,注重布局,这点和国画不谋而合。好的薄意作品,就像国画一样,布局清爽、主次分明、空间感很强。
 
  要做好一个作品,其过程相当复杂。相石构思、墨绘勒线、起地分层、开纹雕饰等等,这一切都倾注了郭威的智慧和心血。“万事开头难”,在相石中,郭威很是谨慎,毕竟“一相抵九工”。有时自己无法定稿,他就会请教同行、文人或是鉴赏家,从中选择意境含蓄而赋有文化内涵的题材。同时在刀工上,他也做到精益求精。他时常会因为一刀的工,在工作室呆到下半夜,不断地尝试、琢磨,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把薄意的手法和国画相结合,这正是郭威所擅长的。薄意的雕刻层很浅,创作讲求中国画理、笔墨韵趣,是具有国画与雕刻特点的艺术,既能品观赏,又适于掌摩。在他的作品中,既有雕刻,又有画意,刀韵画意融于石中,层次分明,韵味无穷。就像书画家潘主兰先生所说的:“薄意者,技在薄而艺在意。言其薄,而非愈薄愈佳。”薄意使用的石材、题材、表现手法,所形成的玩石赏艺的特殊过程,与郭威所追求的审美要求和趣味相吻合,所以他不但喜爱、擅长,而且不断地为薄意艺术融入深厚的文化内涵。他以画理入石,将章法、墨韵、意境融入薄意之中,形成自己所特有的艺术格调,作品流畅华丽,轻灵精致,别有韵味。
 
 
  郭威一直强调,创新是体现在基于自己对作品题材、典故的理解,用传统的技法去诠释新的理念。传统是对历史和文化的继承。在传统和院派间,他总能寻到一个属于他自己的平衡点。 
 
艺海无涯,学无止境
 
  如今的郭威在田黄的处理上,得到郭懋介和郭卓怀的真传,总能提升每一块田黄的价值。他把田黄的瑕疵和田黄与生俱来的红筋、裂格等,以薄意的手法处理,体现出作品的空间感、立体感,展示石头最美的一面。石头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遗产,作者赋予石头一种生命,石头反馈于作者一份美,这是人与石头的缘分。
 
  在他的作品《春江垂钓》中,我们看到两个老者,载舟钓鱼。再仔细一看,两个老者在等待鱼儿上钩的同时,似乎还在交流着什么,寥寥几刀,刻出的画面耐人寻味。不论是在取材、刀工、思想上,郭威都有着他自己的见解,这是他跟石头的一种缘分。我们可以一目了然地认出郭威的作品,那是他特有的风格。
 
  当前,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寿山石行业也受到影响。“市场越低迷,越要自我修炼。”对目前的状况,郭威是这样自处的,他在不断地积累,不断地沉淀。创作之余,郭威会看些中国名画,有空时还会动手画画,以不断地提升自己。他还不断地吸收中国文化精髓,从中寻找题材,以得到新的突破点。
 
 
  艺术高于自然,艺术也来源于自然。一个人闷的时候,郭威喜欢到处走走,去大自然中放松自己。郭威说:“回归自然,是心情的释怀,是对灵魂的松绑。”吸取大自然的精华,结合到作品中,让作品更完美,更贴近自然,这是郭威所追求的。
 
  “艺术,体现了作者对文化的理解。”郭威这样表述。做艺术,作者本身要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以及对历史的认知度。照本宣科的作品充满了匠气,而艺术品则是融合了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和对生命的体悟。闭门造车,最终只落得孤芳自赏,要多学习名家名画,吸收各家之长,让自己眼高、手也高。这是郭威对作品、对艺术的一种态度。
 
  在郭威看来,艺术品要跟随着市场的潮流,每一件艺术品都具有收藏价值和商业价值。艺术品也商品,是需要有市场的认可,市场对作品的认知度,也是艺术家的价值所在。
 
 
  如今的郭威已探索出了一条属于他自己的真诚、自然、创新的艺术之路,他以最简单、最朴素的方式将自己的感情通过石头表达出来。这种个性的艺术创作,既属于这个时代,又将属于历史,郭威正在为此不懈努力着,也不断地收获着。一切真诚的探索与付出,终将有丰硕的回报,不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仔细品鉴郭威的作品,再听听他对艺术的理解,也许,对他的作品,我们就会更多一份理解与感悟!



 
寿山石文化网关注微信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