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组艺术家共同寻找亚洲:首届亚双展暨第五届广三展的“亚洲时间”

来源: 雅昌艺术网专稿

摘要: “首届亚洲双年展暨第五届广州三年展——亚洲时间”开幕式现场 “亚洲时间——首届亚洲双年展暨第五届亚洲三年展”展览现场 (雅昌艺术网讯)“作为一个生活在全球化环境中的亚洲策展人,应该如何创造…


1.jpg

“首届亚洲双年展暨第五届广州三年展——亚洲时间”开幕式现场  


2.jpg

“亚洲时间——首届亚洲双年展暨第五届亚洲三年展”展览现场


  “作为一个生活在全球化环境中的亚洲策展人,应该如何创造呈现区别于西方的艺术?”这是“首届亚洲双年展暨第五届广州三年展”策展人之一金弘姬的疑问,也是这次参展的艺术家和策展人需要回答的问题。2015年12月11日下午3时,“亚洲时间——首届亚洲双年展暨第五届亚洲三年展”在广东美术馆开幕,在接受全球视角的“世界时间”的前提下,以“亚洲问题,全球表述”为核心理念对“亚洲时间”的概念进行表述,“以亚洲的区域概念进行展览呈现,以亚洲的知域概念进行学理探讨”,呈现以中国为主导的、多样化并存的“亚洲时间”,力图引起对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时间”的反思,实现亚洲话语权的寻找和自我身份的确认。 


3.jpg

总策展人罗一平致辞 


4.jpg

主策展人汉克·斯拉格致辞


  本次展览经过历时两年多的筹备,最终确定了由原广东美术馆馆长罗一平担任总策展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孙歌担任学术主持,由中国美术馆研究与策划部主任张晴、荷兰乌特勒支视觉艺术与设计研究生院院长汉克?斯拉格为主策展人,韩国首尔美术馆馆长金弘姬、新加坡当代艺术中心CCA艺术总监乌特?梅塔?鲍尔以及英国考陶尔德艺术学院教授莎拉?威尔逊为策展人组成具有全球视野的策展团队,展出来自20个国家的47位/组艺术家涵盖装置、影像、绘画、摄影等多个艺术领域的50余件作品,“在中外比较的视野中,展现亚洲视觉艺术多元化的结构,丰富的艺术表征及其在亚洲当代社会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突出中国当代艺术在全球化语境和中国社会、历史、文化语境的自主出场和价值重塑”,汇集成一幅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前瞻性的亚洲文化地图。


5.jpg

广东省文化厅厅长方建宏致辞  


6.jpg

广东省文化厅副厅长杨树致辞


  自2014年3月以来,广东美术馆以“寻找亚洲”为主题,先后组织了4次学术会议,3次策展人会议,围绕“亚洲的历史与现状,亚洲概念的梳理”、“亚洲当代艺术的呈现”、“亚洲想象的原理”、“广州连接亚洲的历史渊源”、“关于亚洲双年展的初步构想”、“艺术的形状(亚洲当代艺术的发展现状与态势)”、“‘华人’与‘亚洲’”和“关于亚洲的‘知域’”等专题进行提案发言和讨论,从学理出发,试图在多数亚洲国家组合起来的版图上,寻找那些可以让我们打开视野的媒介。


7.jpg

“亚洲时间——首届亚洲双年展暨第五届亚洲三年展”展览现场


8.jpg

“亚洲时间——首届亚洲双年展暨第五届亚洲三年展”展览现场


  亚洲作为一个相对于欧洲的概念,所呈现的文化与制度的差异性并非简单的“亚洲”可以概括。而对于展览另一个主题关键词“时间”的解释,学术主持孙歌引用黑格尔的论述“中国从本质上看是没有历史的”并根据亚洲其他国家的历史发展来类推得出结论,“那么亚洲也是没有时间的”。亚洲目前普遍沿用了西方的计时方式,对于历史的梳理也逐渐走向西方既定的史学轨迹,价值观念更是早已走向国际化路线。在这样的历史文化发展背景下,“亚洲作为世界多样性原理中的一员,面对着需要打破欧美的界定标准、重新思考自己在世界多样性原理中的存在意义,以及建立多元化叙述的任务,然而我们的知识界却没有准备好打破二元对立的思想体系”。


9.jpg

“亚洲时间——首届亚洲双年展暨第五届亚洲三年展”展览现场


10.jpg

“亚洲时间——首届亚洲双年展暨第五届亚洲三年展”展览现场


  在广东美术馆的入口处,中国艺术家胡项城用一组横贯着的巨大水泥管道和插入大地的水泥和砖制的箭头以及废旧老花雕木材制压路机描述了全球一体化的工业影像,作品不仅唤起了亚洲国家发展中标准化的集体记忆,巨大的管道更像是在吞噬着原本各自保持独立并且丰富的、已被解体的历史和文化。如何在全球一体化的现状下保持地域文化是尚未进入展场这个展览就开始向我们提出的疑问。  


11.jpg

胡项城(中国) 《又是森林遍大地》 3000cm×500cm×500cm 2015年  


12.jpg

原弓(中国) 《周公土收藏计划·痕迹》 尺寸可变 装置 2015年


13.jpg

原弓(中国) 《周公土收藏计划·痕迹》(局部) 尺寸可变 装置 2015年


  主策展人之一张晴对展览主题的解读也和孙歌保持了一致,“不仅亚洲的地理版图是伴随着近代欧洲殖民主义的地理不断扩张才逐渐形成的,作为概念的‘亚洲’及其‘时间’也并不来源于自身内部,而是一个以‘世界时间’为基准的观念”。张晴用“历史线索、宗教文化线索以及双重线索”三个线索串联起展出的作品,用作品解读了亚洲政治、文化背景中的时间与空间。


14.jpg

“亚洲时间——首届亚洲双年展暨第五届亚洲三年展”展览现场


15.jpg

“亚洲时间——首届亚洲双年展暨第五届亚洲三年展”展览现场


  来自中国的艺术组合NC小组带来的影像作品《郑和七下西洋宝船》用郑和七次下西洋的经历让我们面对一个事实——寻找亚洲身份并非起源于我们的时代,早在民间经济日渐发达的明朝就开始了对亚洲的探索和寻找。 


16.jpg

NC小组(中国)《郑和下西洋》 05′17″  影像  2015年


  而香港艺术家梁美萍从2005年至2015年的长期录像装置项目则以宗教文化线索走过了亚洲26个城市,透过亚洲的全球化,检视个人身影和城市环境的面貌。城市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有国无家、新科技面对的传统宗教信仰、游客城市和后资本物质的地方、个人的归宿感。街道浪荡的背景比照了科技和传统、民族和个人、时代速度和个人步伐等的指涉。”  


17.jpg

梁美萍(LEUNG Mee Ping)( 中国香港) 《乡关何处》 影像(12部影像作品同时播放) 

2005-2015年


  在张晴看来,中国艺术家袁咏梅的《双重时间NO.2》无疑是极其切合“双重线索”的。袁咏梅在这件作品中以纵深的视线展示了当下都市文化的一个侧面,以仰视的视角、穿越灯光下正在发生的的景观世界引导人们进入一个具有仪式感的光韵与镜像世界,展示了在俄罗斯文化影响下的北京文化场所全景图。 


18.jpg

裴咏梅(PEI Yongmei)( 中国)《双重时间》NO.2系列四 200cm×120cm 布面油画  2015年


  另一位主策展人汉克·斯拉格表示,这个展览的意义正是在于并非将“亚洲时间”局限于某一个固定的概念,而是希望通过本次展览来提供一些理解“亚洲时间”的新选择,而展览希望所呈现的“亚洲时间是思想层面、精神层面的一个概念,而并非是地理区域的概念”。


19.jpg

岳敏君(中国) 《墨衣》 尺寸可变 装置 2015年


20.jpg

岳敏君(中国) 《墨衣》(局部) 尺寸可变 装置 2015年


  “这也正是萨拉·范·德·海德(Sara van der Heide)作品《歌德学院德语信息图书馆,平壤》的核心要义。该项目分析了歌德学院大约十年前在朝鲜首都平壤临时设立的分机构发展起来的文化政治。这个学院以歌德(他可能是史上最后一位文艺复兴名人)为名,希望向访客介绍普遍的观点和价值观。萨拉·范·德·海德的这个作品与约翰尼斯·施瓦兹和汉斯·哈克合作完成,是在广州中山图书馆完成的一个干预性项目,该作品不应只被视为历史的重建,而作为以价值观的相对性和历史性为出发点进行批判性反思而展开想象空间的作品。”  


21.jpg

萨拉·范·德·海德(Sara van der HEIDE)(韩国/德国) 《德语图书馆及平壤信息中心》 

尺寸可变 综合媒材 2015年


  美国艺术家莎拉·施(Sarah Sze)的《日历系列》作品以稍纵即逝的时间认知为灵感来源,展示了92张《纽约时报》头版,在这些版面中,新闻图片被换成了自然景观——雪景、海景和岩貌。每张图片都有一块岩石或是一个形状的黏土碎片,这些景物都是永恒且不可改变的,在其中一张图片中,一件羽绒服变成了一朵花。该作品向观众传递了这样一种感觉:单一事件与无限无关,以及地球作为一个自给自足的系统与宇宙的其余部分相距甚远。 


22.jpg

莎拉·施(Sarah SZE)(美国) 《日历系列》 尺寸可变 综合媒材装置 2013—2015


  策展人金弘姬鲜明地将女性主义和“亚洲时间”主题结合起来。在谈到本次展览的主题时她表示,如果将“亚洲时间”认定为西方时间的对立面,或是西方时间所代表的世界时间的对立面,那么“亚洲时间”也可被解读为东方的思考,停顿的美学以及非进化论者的智慧回归。金弘姬以“亚洲幻想”为关键词搭建起以女性主义题材表达“亚洲时间”主题的线索,呈现出两种方向的表达:一方面集中在表现性欲或性别特征,另一方面则是批判社会制度和现实,强调女性的现状以及在男权社会中面临的压力。

  韩国艺术家姜爱兰在作品《请回答》中收集了慰安妇暴力和牺牲事件的证人和证据,跨越韩国和其他亚洲国家,并以档案、文字、纪录影片和声音的形式展现给观众,观众必须进入一个仿真的洞穴里观看这些资料。她建造了一个异位的洞穴作为通感的空间,在这里所有视听材料会产生强烈复杂的回音,最后引起人的感觉混乱。这个洞穴参照塞班岛和菲律宾一些曾用作慰安妇集中营的天然洞穴制作而成。洞穴的地理特征是阴暗且深藏地下,常被用于比喻女性的子宫,也有人从洞穴阴暗枯燥的环境联想到地狱。慰安妇的存在扭曲了洞穴的概念和寓意,使之由属于女性和母亲的空间变为男性犯罪的场所。无论是洞穴的女性寓意与男权压迫史的界线,超现实与现实的界线,还是未来的希望和过去的创伤之间的界线,姜爱兰似乎都在用灵异的媒介缓缓叙述治愈的幻想。  


23.jpg

姜爱兰(Airan KANG)(韩国) 《请回答》 尺寸可变 12′28″ 2015年


  日本艺术家山城知佳子的影片《肉铺的女人》描述了在冲绳普遍存在的黑市、失业、裁员、环境破坏和压迫女性等阴暗的社会问题。在这个影片中,殖民压迫施加于一个女子的身上,冲绳县被认为与这位女子毫无差异,故事的抨击矛头直指社会暴力的真实场景。影片最后,所有女人团结起来,在治疗所共同修复自己的血肉之躯,这个治疗所其实是洞穴的比喻。来自地下的水流净化并解放了女主角,表达了未来主义者对女性身体和存在的愿景,即女性不会灭绝,而是会不断再生。  


24.jpg

山城知佳子 (Chikako YAMASHIRO)(日本)  《我为你发声》 07′00″  影像 2009年


  正如本次展览总策展人罗一平所说,“首届亚洲双年展,我要完成的并非是一个静态的亚洲知识构图,而是展现一个过程,打开一种工作方式,或者说重建一种分析机制,它用‘亚洲’来命名,因为我们寻找的方向不是那种来自那些既定的成见或已经被过度解读的亚洲。我们从历史记忆出发,从亚洲到全球的多种空间中,在当下问题和时代思想互为联系和互为反馈的关联和拷问中起航。”


  据悉,本次展览自2015年12月11日展至2016年4月10日。  


25.jpg

余旭鸿(中国)  《尘与路》(局部)  尺寸可变 装置 2015年  


26.jpg

艾斯特·莎莱夫·格尔兹(Esther shalev-GERZ)(法国) 《潜在的信任》 霓虹灯装置  95cm×150cm×15cm 2014年  


27.jpg

张小涛(中国) 《三千世界》 06′48″ 影像 2014年


28.jpg

安雅 · 佐罗德(Anya ZHOLUD)(俄罗斯)《基本幸福空间计划》 尺寸可变 装置 2007年


29.jpg

乔布·科里唯京(Job Koelewijin)(荷兰)《释放 1》 140cm×200cm×30cm 装置 

2006-2009年


30.jpg

傅文俊(中国) 《后工业时代》 尺寸可变 摄影装置 2015年 


31.jpg

骆佩珊(Susan LOK)(英国)《金色》 尺寸可变 装置,多媒体 2006-2015年  


32.jpg

北斗星小组(中国) 《世界工厂》 06′48″ 装置和影像 2015年   


33.jpg

唐·安吉(Tiong ANG)(荷兰) 《共性(思想的礼仪和欲望)》 尺寸可变 综合媒材 2015年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