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苞欲放

2016-04-27 12:55:50来源:何马

  寿山石雕的先辈们把分析、观察寿山石的活儿叫做“相石”,他们对寿山石的色彩、纹理、质地、形状了解后,根据需要再因材施艺,故而有“一相抵九工”之说。“相”有察看、判断之意。如相命、相面、相术。

 

  《说文》:“相,省视也。从目从木……”甲骨文的“相”字是在“木”字的旁边或上面划个眼睛,即眼观木。由此又引申出“相互、共”的意思。《易》曰:“地可观者,莫可观于木。” 

 

1.webp.jpg


  可见“相”不仅仅察看,重要的是找出人与木的相互关系,分析什么木可以用做什么,长出什么样树木的地方适合人类生活等等。木根植于地,又可以通过木分析地貌、地质,从而推演出天、地与人之间的关系。

 

  我就是沿用上述的规律,来处理我与寿山石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非是我想雕刻什么就雕成什么,而是在相石的过程中发现石头能作成,有时仿佛是石头在提示我要雕刻成什么。事实上许多手法既不是“雕”,也不是“刻”,我管这种创作方式叫“物我同构”。


2.webp.jpg


  譬如图中的这块寿山善伯石,1999年石农牵的线,在我的工作室第一次与这块美石见面,一眼就相中,这就是“眼缘”。相中的是“她”的容颜,并且暗生占有的欲望。于是我用钞票换取了“她”,算是拥有了她的“分”,这叫“缘分”。

 

   一见钟情多因好“色”。缘因天定,分靠人为。虽然我经常与待“她”在一起,“察颜观色”,百般抚慰,神魂颠倒,但都是我的一厢情愿,自作多情罢了。

 

3.webp.jpg


  直到2005年3月,仿佛是“她”忽然来了感觉。当时我在日记中写道:“经过几年的断断续续地思考,于三月十日把这块善伯石设计出来了。白色部分准备刻成含苞欲放的荷花花骨朵儿,红黄部分雕成块状的云用来衬托。”


  “花瓣雕成鸟的纹样,用装饰手法,是为了弥补白色部分的不纯及质地生硬与色泽苍白。花瓣与云之间的界限虚化,这样彩霞之色就有浓淡的变化。取巧未必都要深刻两色之间的界限,如此之巧无非小巧而已。


  “人的容色常因情绪变化而变化,所谓感情色彩用得自如,即为大巧。含苞之花总得放,就这样放吧。2005年三月十四日……”


4.webp.jpg

最初在纸上的设计稿


  这样构思我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想都没想过。不虞在6年后忽然心花发明,梦幻成真。如果我只是一个专门雕刻人物题材的工艺师,这块料恐怕就成了人物模样;如果我是擅长花鸟雕刻的雕刻师,这块料必然被想成花鸟题材;如果我执迷传统书画,难免要在这料子上刻上字,弄出画意;如果我醉心于时下流行的“当代艺术”,这料没准就成了不中不洋的怪物了。


  这样的结果,事出有因。回忆起来,脉络立现:荷花是我一直偏爱的花,在佛典里被当做“心花”。郑板桥题兰花画的诗句:“处世总无穷竭处,看花全在未开时。”

 

  我曾看过明代陈继儒的《小窗幽记》,记得里面的一句话:“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前句指的是鸟,似乎典出“一鸣惊人,一飞冲天”,后一句讲的是花开得早也凋谢得很早。


5.webp.jpg


  作品题名《含苞欲放》,用意在“含”和“欲”字。“含”与“伏”暗合,之所以要“含”与“伏”,与我当时的心境有关,上世纪90年代末我在寿山石雕界崭露头角,随后许多媒体关注,有些人躁动起来。我胆小怕事,绝不敢做出头鸟。于是自行“含”住,“伏”下去,伏到花瓣上,一朵自己喜欢的正要开花的花瓣上,选白色也是有意使自己表面上显得“苍白”,不被注意。

 

  然而我究竟有血有肉,感情丰富,岂能无“欲”?只好把“欲”化作鸟——鹏鸟,在花瓣上渐变着动态。有的在花瓣的尖上露出一点眉目,有的张口瞋目,跃跃欲试。

 

  那么“欲”有多强烈呢?白色荷花的底下是红色,这部分设计的像云又像水,像云是照顾到鹏鸟,像水是因为荷花是水生植物。另一层用意是:红色是中国传统的喜庆色彩,云蒸霞蔚。同时又像血色,暗喻热血沸腾的“情感欲望”。

 

6.webp.jpg



  再看石头下面的木架子,如直线一样顶上去的木条,装置组成一个“方阵”,即可以理解成荷花的杆,也可以暗喻鹏鸟“飞必高”的潜力,寄寓一飞冲天的“欲望”,几条直线又像是鹏鸟“冲天”的速度线。

 

  这种表达方式不是什么独创,取法于《诗经》中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赋:平铺直叙。

在《含苞欲放》的作品中表现为,利用石材原有的色彩,相应地雕刻出白色的花苞、蒸腾的云水、装饰化的鸟,木架子等具有寿山石特色的造型语言,作品格调的独特性好比语言腔调。


比:比喻。

诸如作品借花苞的“含”,及鹏鸟的“伏”比喻处事应养精蓄锐,善于审时度势等等。在西方现代美学中叫做“异质同构”。


兴:托物起兴,借以联想,抒情言志。

作品“形生势成”,最后给观者带来的视觉效果,就是作者兴之所至了。



  作品后又几经修改,于2006年最终完成,曾仿《清平乐》写了一阕词:


“横空出世,独辟新天地。晓得开先花易逝,怎教衣裳闲置。”

“红尘滚滚登场,小荷欲烬心香。瓣瓣化作鹏翼,九霄云外翱翔。”


  可见,一旦机缘巧合,这些知识、经历等忽然间把我与这块寿山石联系在一起了,仿佛是许多看似互不相干的声音,经过音乐家有意识地重组而成了一首曲子。

 

7.webp.jpg


  若说诗歌靠的是音律语言,文章用的是文字语言,舞蹈凭借肢体语言。那么我所提倡的玉石造型艺术,则是调和人与玉石等材质关系的物化语言;是借用玉石的色彩、质地、纹理,结合其他材料,化用赋、比、兴的诗歌表现手法,体现玉石天然美和人文美而营造出物我同构的语境。这有别于传统的石雕、玉雕,也不像美术院校的雕塑等视觉艺术。

 

  有人把我所作的种种冠以“寿山石雕”、“雕刻艺术”、“工艺美术”、“当代雕刻”等等名称……我也管不着,爱用什么名头就用什么名头。叫我“何马”,我也变不成马。叫我“老牛”,我也还是个人。就如我们手中的“玉”或“石”,无论怎样命名,如何刻画,它们的本质仍是自然中的美妙一份子。


8.webp.jpg


  (文章来源于《宝藏》 2014年第05期,本文内容及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