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牛逼的胖子!竟能如此千变万化!

2016-04-05 15:26:59来源:寿山石文化网


1.webp.jpg


  弥勒佛的形象一向是大腹便便,笑口常开的。这个充满魅力的出家胖子可能是古往今来被最多大师们塑造过的形象啦!今天就整理了各种名家雕刻的弥勒,让我们瞧瞧同等题材,到底哪里“大不同”!


郭懋介:从容祥和的韵味 


石卿的弥勒有一种大而化之的简致韵味,虽说是圆雕,但他的刀路营造出的效果更为从容、冲淡的气息,线条平和如同立体的国画。急躁的人见到他的弥勒,可以感受到一种平静。虽说是最为常见的题材,但却有极大的感染力。


2.webp.jpg

3.webp.jpg


林元康:世俗化的喜乐 


相对而言,林元康的弥勒作品有着更具象化的“喜乐”特征。弥勒的笑容成为了全作最为引人注目的部分。他的衣纹走势都带着更多的修饰,比之郭懋介的“祥和”,他的弥勒更让人体会到熟悉的亲近感。


4.webp.jpg


林发述: 线条凸现神韵


林发述的作品有显著的特色。他雕刻中,强调最多的是人体轮廓与衣服线条,他的弥勒没有在肌体上很花气力凸现,衣纹的垂落则刚毅利落,将弥勒的精气神都“托举”了起来。这种手法营造出的效果,在同年代的艺人及后进的雕刻师中,都是仅见的。


5.webp.jpg


林飞: 极具架势与凝练性


林飞的弥勒风格与前辈们相比更有现代感一些,他的弥勒造型圆满,仿佛是绘画中的钢笔画。线条流畅、明晰,也极具凝练性。人物虽胖,但被线条一勾勒,则架势就很分明,没有松散的感觉。这种以线条取胜的地方,也与他对中西雕刻艺术都有足够的理解有一定联系。


6.webp.jpg

7.webp.jpg


潘泗生: 夸张中的喜乐


那么弥勒是否不能“放松”呢?我们看看潘泗生的弥勒作品就能发现:其实作品有强烈风格时,躯干的塑造简直可以忽视——如下图的弥勒,整体对体型的拿捏就是呈现“放松”状态。他的塑造重点在于高度夸张、滑稽有趣的开脸。这种风格不是“传递笑意”,而更多是让看的人发笑,是“制造喜乐”。


8.webp.jpg


陈益晶:脸上见真章


同样在衣饰线条上有高度辨识度的陈益晶,其弥勒的刻画也是趋向“开脸为先”的。但述派的师承令他在整体人物大型的拿捏上更有力度。虽然如此,他在刻画弥勒时依旧把“开脸”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他的弥勒有时候会放弃严格的身体写实比例,而以神态为重。在五官的雕琢上,也更注重神韵而不是严格的写实感。


9.webp.jpg

10.webp.jpg


刘爱珠: 静谧中的静态美


刘爱珠的女性色彩在弥勒作品也能看出,她有精湛的手法和圆熟的刀路。但她的弥勒神情静谧,没有常见的弥勒题材中那种更加外向和显见得“欢喜”之气。弥勒整体呈现出更加内敛的肢体语言,相对更为静态。


11.webp.jpg


叶星光:兼具和谐之美 


叶星光的弥勒是一种“面面俱到”,他师承林发述,因此有述派在人物衣服上的种种表现特征,但弥勒本身又兼有写实气息。在装饰手法上也毫不含糊,这种作品,是一种协调的美,处处都有和谐。


12.webp.jpg


林东:犹如现代幽默


既然有“协调”之美,当然也要谈“夺目的光辉”,所谓“处处与人不同”,说的就是林东的弥勒形象——夸张、有趣,犹如现代幽默漫画中的人物形象,这些弥勒的表情往往脱离传统,充满欢乐与生机勃勃的“闹趣”,有这样一尊弥勒,想必是很好玩的事情。


13.webp.jpg

14.webp.jpg


庄长华:面目相似,气韵不同


    当我们对比庄长华的弥勒时会发现:两件不同的弥勒,五官身体,拿捏得原本十分接近。但前者与童子嬉戏,显得欢喜慈悦,而后者则因为一身”白衣“而更有出家人的静穆。这就是巧用石色和造型,改变人们对弥勒形象关注焦点,从而做到”面目相似,气韵不同“的独到手法。


15.webp.jpg

16.webp.jpg


郑幼林:造型变化,气质依然


与之相对的是无论怎样改变弥勒造型,传达出的神韵却不改变的情况。比如郑幼林的弥勒就是这样。这类的名师,多半是对题材本身有自己强烈的理解,因此无论怎样改变细节、外形、色调,依旧能做到“外物不扰”的境界,把内心对于题材的了解,完全表达出来。


17.webp.jpg

18.webp.jpg


林志峰:动势十足的细节


林志峰的弥勒,往往有一些“动态十足”的细节。比如他的这两件弥勒,有一件抬高了一只脚,仿佛就要踏到地上;另外一个弥勒,虽然坐着,但扬起一只手指,仿佛我们在说话时常见的以手指敲击膝头的举动。 


这种虽静而动的细微关窍,往往就是大师们盘活整件作品的要诀。和画家作画时“虽画不动,然而观之若动”的想法是一样的。


19.webp.jpg

20.webp.jpg


林伟国:整体的和谐


有些弥勒的魅力,在于高度的协调。林伟国刻的这尊弥勒,就有这样的特点。本来胖子的形象总是难免有比较突出的特征,但我们纵观整件作品,几乎没有一个突兀的存在。整体都释放出一种平衡、稳定的和谐感。 


21.webp.jpg


林大榕:场景反衬主题


林大榕的弥勒相当有趣,他的弥勒笑意不浓,甚至身体也不够胖大。弥勒周围围绕着欢乐的孩童,人们看到作品的第一眼就会感受到欢乐的气氛。这也是所谓“以场景反衬主题”的方式,比之直接塑造弥勒本身的“欢喜”而言,是一种独到而充满妙趣的“另辟蹊径”。


22.webp.jpg


林文举:面带悲悯与佛性


林文举的弥勒是最有“佛家”气息的,他的薄意弥勒线条中带有一点书法笔锋中的刚强,外形虽是去刻画“胖子”,但整体给人感觉确实衣袂飘飘的神仙气派。

林文举所刻的弥勒,其神态都有“出世相”,带着一种悲悯和了然的面部特征。他的塑造中心不在于“欢喜”,而在于“佛性”的彰显。这也与他个人,对于佛教文化的理解有关。


23.webp.jpg

24.webp.jpg


江秀影:“画外天地”有情味


     同样是薄意手法的弥勒,江秀影的奏刀就完全不一样。他的弥勒线条若有似无,显得很是潇洒。弥勒的笑容和肢体语言都显示出一种“互动性”,仿佛在我们看不见的画面里,还有弥勒在凝望倾听的东西。这种“画外天地”,让弥勒与藏玩之人的世界仿佛有了沟通,顿时有了几分人情味。


25.webp.jpg


陈祖震:欢喜之处是从容


当然,有些名家对于弥勒的刻画并不会那么“仙”,也不见得就强调“乐”,而是把焦点放在“悟”上。比如陈祖震的弥勒题材,弥勒的情态恬淡,身体放松,仿佛是一种历经沧桑,对世情浑不经心的感觉。这样的“从容”,虽然笑的并不夸张,但可能更符合佛家所追求的“欢喜”。


26.webp.jpg


冯志杰:更多样,更多彩

  

一般而言田黄的雕刻都会尽量趋向保存原料和设计更饱满的题材。但冯志杰的手里,对弥勒使用了很多手法:既有普通的圆雕,也有阴刻,还来取俏,并且又掏又挖好不痛快。这样的弥勒,几乎360度都是的“关注点”,看看材质,总觉得最大的考验不是工艺,而是魄力和思想的多样性。


27.webp.jpg


柯铭骥:民俗与创造


弥勒手捧元宝,踏足狮头,身上还背负童子。这样的形象,算得上一种创造。柯铭骥的这类弥勒形象,是带有民俗性质的东西。在民间信仰中,人们将一切对生活的渴求都寄望于欢喜佛是无可厚非的。但能将这样的心情刻画出来,也是一种创造。


28.webp.jpg


叶子贤:高度写实


叶子贤则是另一种风格——他的弥勒作品往往高度写实,在弥勒的细节上花费了大量时间。虽然是一个“胖子”的形象,但叶子贤的弥勒线条扎实,人物肢体充满力量感,虽然大腹便便,却给人以壮实紧凑的视觉感受。在五官的塑造上,尤其用心,牙齿、瞳孔全都处理的一丝不苟。


29.webp.jpg

30.webp.jpg

31.webp.jpg


  (图片来源于集珍坊,本文内容及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