琢磨分寸间

2016-03-14 11:31:18来源:何马

1.webp.jpg


  有道是,三句不离本行,我也未能免俗。与许多人一样喜欢寿山石,并对寿山石既琢又磨——就是雕刻,但现在却忽然喜欢“琢磨”一词,在《辞海》里有这词,有兴趣的人可以去查。琢字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治玉也,从玉……”寿山石属于宝玉石类的,所以我就自行与“琢”扯上关系。


  至于“分寸”一词,对于我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父亲是木匠,主大木兼工细木,一个系房屋安危的人对房屋所有构件尺寸的掌握岂敢疏忽大意?因此“掌握分寸”是父亲常挂嘴边的话,再细想一下,“掌握分寸”又何止于木工?我要说一句愚不可及的话——“雕刻寿山石也要掌握分寸”。这话谁不会说?即使没人说这是废话,我也不禁反躬自问“说得容易,做得难”。正因为“掌握分寸”不容易,难得令人头疼,所以才不得不面对。


2.webp.jpg


  选材量以分寸


  寿山石资源有限,好材料更要“梦里寻他千百度”,争相竞购,奇货可居,这个事实谁也否认不了。从目前工艺美术行业乃至艺术界的发展状况看,资源浪费,优劣混杂,真伪难辨,物欲无度等现象,已是司空见惯的事。其后果还会怎么样?我也不知道。


  几年前利用粗石刻成,如生姜、蒜头之类等仿真作品,“出土”系列等作品。都因不合主流,缺乏关注引导,任由自生自灭,筚路蓝缕,曲处草莽。这些创新萌芽,宛如韭菜命——一长就割,遏制了创新动力。可见市场经济影响下的价值取材和艺术创新取材存在着矛盾。


3.webp.jpg


  现在从石材扯到人材。古今中外有关重视人材的文集可以信手拿来。孔子提到,“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圣,有贤。审此五者,则治道毕矣。”明眼人看了,想必可以理解把“分寸”量在雕刻寿山石的人材上吧。中国不乏各方面人材,就看放在什么位置。好比世上不缺乏美,只是缺少对美的发现。联想到雕刻寿山石的用材,是不是要再琢磨琢磨?


  近年发现不少作品有了新的命名,被吸引过几回。看了作品才发现上了眼睛的当,原来是换汤不换药,张冠李戴,穿凿附会,简直嚼饭与人。题材照旧,形式也一成不变,不过已有的圆雕、印章、“薄意高浮雕”三种,虽日复一日地重做,却能日进斗金,名利双收,乐此不疲。看样子,简直用不着别出心裁,创新变革。


  材!财!财!“人为财死”,财却不顾人死活,谋财是为了活得好一些,活得好一些是为了谋财吗?谁都懂作否定回答,但谁都不敢否定自己所为。“活得好一些”,其实就这“一些”难以把握,所以我又有“此中分寸谁能理德清”的提问,问大家,也问自己。


4.webp.jpg


  雕与不雕之间


  当我面临一块寿山石的时候,时常会先问自己,“雕,还是不雕?”原因是,我见过很多寿山石玩家都有“这个要是没雕就好”的扼腕感叹,这种惋惜多半是雕工不尽人意。尤其是我自己出现雕刻失败之作,更加懊悔不已。另有些原石已经具备独立欣赏的条件,而且还有一定的雕刻之外的研究价值,以待有识之士。由此,我常踌躇于雕与不雕之间,这样自问有助于提醒自己,以减少艺术垃圾的出现。


  从雕刻角度看,仅仅打磨过的寿山石也被认为“不雕”的原石。在寿山石行业里,寿山石毕竟与其他的观赏石不同,雕,是少不了的,否则就谈不上“寿山石雕”,人类的“雕性”岂止于寿山石?既然“雕”已成性,遏之无效。于是就得面对怎么雕与雕多少的问题。


5.webp.jpg


  怎么雕,一人一方法,一师一门道,无需我赘言。要雕多少?记得1999年在上海幸会兰州的雕塑家何鄂,我请教过这个问题,她告诉在场的同道,与主题无关的都不要刻上。在扬州瘦西湖里挂一副郑板桥的对联:“删繁就简三秋树,立异标新二月花。”也可以用来说明“雕多少”的分寸把握。稍有文化素养的人都明白这个道理。


  然而在寿山石雕里,情况不是这么简单。“寿山石雕”开头的是“寿山石”,不就是以石为主?石头不好,还搞什么?重石材轻雕刻,我也无可非议,许多寿山石雕大师们真有一套,几乎做到无处不刻,有的精细得不注意就不见刻的是什么。后来才知道,“没工看不好买。”而我竟然一直把“寿山石”当作定语,“雕”为主语,即寿山石的雕刻,具有寿山石特色的雕刻艺术。曾经也提出“石为主,工为辅”的口号,强调充分体现寿山石的天然属性即天然美。


6.webp.jpg


  还可以怎么雕


  大约在我掌握基本的雕刻方法之后,就时常问自己“还可以怎么雕?”这一问,竟越十八年之久。现在还能记起,在小时候学画时也曾自问“还可以怎么画?”,在学写毛笔字时曾自问“还可以怎么写?”至于画,已“乘黄鹤去”了,成了N年旧事。砚田常耕,因操作简单正好用来消遣无聊之时。雕呢,为生计谋,固然人在刀在,“还可以这么雕”。


  “还可以怎么雕?”就仅仅是个带问号的题目。我本身屠龙无策,刻鹄不成,绝没有能力告诉人们怎么雕。


7.webp.jpg


  雕刻寿山石是件微小的事,却能见微知著,积小成大。对于业内来说,强调“创新一样要掌握分寸”以防微杜渐,有益无害。“还可以怎么雕?”是不满足于固有的雕刻,也不否定固有的雕刻。有点象推陈出新,略有继承传统,创新进取的意思。中国人素有怀旧情结,着实感人。若分寸掌握不当,到另一个极端,就有凡是旧的都好的泛滥。继承传统亦不例外,如今从业人员对真正的优良传统艺术认识不够,相反的“商品货”却被继承和发扬了,甚至被奖励了。于是掌握雕品优劣的分寸又成了难题。


  有关雕刻寿山石的分寸把握,有太多我不知道的,剪不断,理还乱。古语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虽然我总质疑学了就会“知道”,但我终究被华夏几千年的“文明”“文”“化”了,如今的我不过是一个文化产品而已。也只好学,“学到老”,希望能尽快让“学海”淹死最后几根还有“反弹”危险的脑筋。


8.webp.jpg


曾发表于《收藏商情》

2010年4月 第04期 50~51


  (图片来源于集珍坊,本文内容及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点击排行